資源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hPAE-b3nL0
文章內容為聽講打稿/ 主講者:雪莉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源源不斷的欲望是痛苦的來源。

什麼是欲望?到底怎麼產生的?欲望的本質又是什麼?

佛家裡面有說:一切因緣而已,因念而生。

對於慾望這件事情,講得最透徹的,我想是「楞嚴經」吧。關於六塵六根六識是如何支配我們的人生。裡面講得很清楚,有空可以翻閱。

欲望就只是很簡單的「想要」與「不想要」而已。為什麼會有這些想要和不想要?因為我們透過六識-眼耳鼻如身意-來感知這個世界所形成這個體驗,接著我們的處理器「大腦」,開始對於體驗進行評判,就形成了感受:美醜、好不好吃、舒服難受、喜歡討厭…等。一旦體驗形成了,就會有我們感受上的「偏好」出現。我們會想要再次獲得自己想要的感受,也會排斥我們所不喜好的感受。

當我們一次次經歷到,從感官去蒐集信息,然後進入大腦去評判這個體驗,到感受所形成的偏好的過程,就會一次次不斷被加深加重,形成一種慣性。而這種慣性,就是我們的欲望。

感官(蒐集信息) --> 大腦(評判體驗)  --> 感受(形成偏好)

這種慣性會反過來命令我們的感官知覺,去蒐集那些我們所偏好的信息,從而創造出那些我們想要的體驗和感受。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愛吃辣的人是戒不掉吃辣的、一個很好色的男人,他的視線永遠離不開穿著清涼火辣的美女一樣。

很多時候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痛苦,是因為我們有很多行為是被感官的慣性推著走的。被慣性推著我們,去蒐集這些信息,產生了一些念頭,做出了一些行為,到頭只是為了滿足感官的需要,而不是內心真正的需求。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妄念。

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感覺到身不由己,感覺自己的念頭行為不受自己的控制。這種被支配奴役的感覺,才是真正痛苦的來源。就像有些人明明下定決心要減肥,但是看到大餐又忍不住想要吃。明明計畫好了今天要完成某一件事,卻不自覺拿起手機開始追劇打遊戲。明明想要對另一半忠誠,遇到誘惑又忍不住出軌。

可能會有人說,不對,慾望是天生的。子曰:「食色性也。」所以欲望是天生具備的。

那我想請問大家一個問題:為什麼一個小孩子只要吃飽喝足,媽媽的一個微笑,一個小玩具,都可以讓他滿足快樂一整天?

由此可見,慾望不是天生的,慾望是被我們感官的慣性所訓練出來的,被我們自己的大腦所訓練出來的。隨著我們六識的體驗,隨著我們學習新知,隨著社會的習氣渲染,所形成的慣性而產生的。

與其說是慾望,倒不如說是你的起心動念變多了,是你頭腦裡的聯想、幻想變多了。

又有人會說:不對啊,我們的身體明明就有著原始本能的慾望,難道這也是假的?都是念頭?

我想說的是,你渴了想喝水,你餓了想吃東西,你累了想睡覺,你冷了想穿衣服禦寒,你痛了會想哭,這些是身體本來就有的最基本的「感」和「覺」,和欲望沒有關係。這只是一個健康的身體所具有的正常機能,是用來保護自己、延續生命,是用來衍下一代生存的本能。但這些感知卻被社會的習氣及思維認知給扭曲之後,就會被加注各種頭腦裡的聯想、幻想,從而把它合理化成身體的覺知。

其實它不是的,打個比方:
穿衣服的功能是禦寒及保護,是否一定得要穿阿曼尼或Gucci嗎?吃飯只要吃得健康衛生、餵飽肚子,是不是得要和牛龍蝦大餐呢?
對於這些和牛龍蝦大餐的偏好體驗及感受的想像,讓你餓了吃不下普通的飯菜。
我們對於豪華舒適大床的幻想,讓我們躺在硬板床上輾轉難眠睡不著覺。
對於身材面貌姣好的帥哥美女的幻想,讓我們無法安然地與另一半-糟糠之妻或禿頭大肚的另一半-和諧相處。
所以從來不是慾望在折磨我們,而是頭腦裡面的妄念在折磨自己。往往是這些念頭,又不可能在當下被實現,所以我們自然就會陷入不斷的煩惱和痛苦中。

有沒有辦法從慾望中解脫出來?我想應該是有的。依我自己的經驗,總結出三點自己對治慾望的方式。

1.遠離能夠誘發慾望的事物

慾望會經歷由感官到大腦到偏好的形成過程。如果我們的感官不再接觸能誘發慾望的訊息,感受的偏好就不會繼續加強,我們才有可能逐漸消除這種偏好的可能。這就是為什麼佛教要教導持戒的原因。也和「斷捨離」和「低消費生活」是一樣的。持戒所指的不僅僅只是自己行為上的克制,只是是能夠刺激或加強「感受偏好」的任何事物和信息,都要保持足夠的距離和警惕。但是,在當今這個社會資訊爆炸的時代,我們很難保證自己不會接觸到任何會誘發慾望的信息。就引出了第2點,也是很重要。

2.訓練,並保持自己的覺知力

當我們的感官已經接觸到能誘發自己慾望的信息時,如果能在第一時間覺察到,並且意識到這個信息所帶來的結果,我們就能終止它在大腦裡的評判和轉化,從而可以避免感受的偏好增強,就可以成功的避免了欲望的進一步形成。當然,這邊的信息不僅僅是外界的信息,同時也包含我們頭腦裡面所湧現出來的念頭及想法。

3.區分感官的欲望和內心的願望

搞清楚哪些是需要,哪些是想要。感官只是我們感知這個世界的工具,但很多時候,我們卻把感官上的欲望當成真正的自己,也因此被慾望所驅使。當我們可以跟感官保持一定的距離,我們就可以多出一個空間來審視自己,內心真正的需要是什麼,並選擇自己的行為。也就可以被迫從欲望中解脫出來。

說到這裡,有人會問,難道我們要變成無欲無求的木頭人嗎?當然不是,叫一個人完全沒有慾望,那倒不如叫他去死。只要我們還活著,就一定會生出源源不絕的欲望。修行的目的,也不是在消滅欲望。而是在欲望中,能對自己的思想行為作主,不被妄念所驅使,這才是人生真正的自由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賞新悅慕 的頭像
    賞新悅慕

    Tina隨筆

    賞新悅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